港合辦全運會 豈止一年之約《信報》

當港人北上深廣消費意猶未盡、內地省市來港自由行的數量仍在增添、特區政府開展「搶人才」高才移民計劃進行之際,究竟香港地的人流、人才、錢財互聯互通的成效如何,還須時間積累以及科學統計,方可有公道評價。看得出,特區政府整體是主動、積極進取地開拓人才與錢財之路,期望香港如實地進入由治及興的局面。 美國大選大龍鳳剛剛落幕,但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將繼續動盪難測。香港是國際都市,更直接地面對國際風雲色變,要由治及興、強身健體、自求多福、團結進取,面對問題迎難而上,實事要實辦,這是不二法門! 筆者近日與一位常來往北京與珠海兩地的友人茶聊:「全國運動會是國家大事,香港能主辦部分賽事,這是難得的機會,要好好珍惜及運用,藉此向國人展現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辦事能力以及待客之道,再一次用行動向來自內地各省市的運動員、觀眾,以及前來報道的內地及國際的新舊媒體,用自由的多角度,檢驗東方之珠的魅力所在。大家都是『中國人』要心中載。」友人的說話擲地有聲,內裏折射出香港回歸後的歷史與現狀,以及對未來的期望。 第十五屆全運會將於2025年11月9日至21日舉行,除了開創了聯合舉辦全運會的先河,首次由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承辦,亦是香港第一次直接有份參與舉辦全運會。而香港將承辦8個項目,以及一項群眾項目。明年第一季啟用的啟德體育園將舉行劍擊、手球(男子)、七人欖球、群眾項目保齡球這4個項目。位於紅磡的香港體育館將舉行籃球(男子22歲以下組)的項目;位於將軍澳的香港單車館將舉行場地單車;粉嶺高爾夫球場舉行高爾夫球的賽事;三項鐵人及沙灘排球則分別在維多利亞港(中環海濱)及維多利亞公園舉行。 比賽場地位於全港各地,港島、九龍、新界都有,這是「一國兩制」下,全港各地總動員參與國家賽事的體現,具劃時代的意義。究竟香港是否呈現「地方雖小,能量甚大」的辦事能力?抑或是地方小,亂象一目了然?就看如何準備了。特別要指出的是,全運會的其中一個場館──啟德體育園明年啟用後,將舉辦多項大型活動及賽事,包括年初舉辦的世界格蘭披治桌球大獎賽2025、國際七人欖球賽,以及著名英國搖滾樂隊Coldplay的三場演唱會。一直以來,公眾對啟德體育園的交通配套都有不少的疑慮,距離體育園最近的兩個地鐵站(宋皇臺、啟德)都屬於屯馬線,散場時能否消化主場館多達5萬名觀眾的人流,仍有待進一步檢驗。而全運會舉行期間,來自各地觀賽的旅客人數遠超5萬,香港又是否準備好迎接紛湧而至、來港觀賞賽事,並且順道旅遊的訪客呢? 事實上,特首李家超在是年的《施政報告》特別強調要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盛事之都」,藉由推廣文化、創意產業、體育、旅遊融合發展,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員,與其他大灣區城市是同發展、共競爭的關係。 全運會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香港須好好把握是次全運會的機會,向全國人民展示香港的待客之道,用心用力證明大家都是中國人,更要向世界證明香港仍有承辦大型活動的能力,不辜負國家對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支持。放眼將來,能吸引更多盛事,如具國際水平的嘉年華、演唱會、博覽會,以及筆者特別期望的國際教育研討會等選擇在香港舉辦。 昨天,筆者乘地鐵前赴灣仔會展,經過行人天橋,看到政府的宣傳海報,寫上「一年之約,主場出擊」,副標題是「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2025.11.09-21」。平情論,光是看簡便的香港主辦部分項目的全運會宣傳海報,筆者看不出「主場出擊」的心思與力量所在。尚言「順勢而為,借勢而上」,香港難得主辦全運會部分賽事,豈止是一年之約,要問的是全運會能證明香港些什麼?得到些什麼?整個香港的全民體育風氣如何被帶動?多贏的局面能否被創造出來?而香港作為同樣難得的大灣區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稱號,是否匹配! 一年只有十二個月,彈指而過,明年又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香港是大灣區「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成績表如何? 教育評議會會長

By |2024-11-11T10:03:12+08:002024 年 11 月 9 日|教評資訊|0 條評論

特首施政要釋放教學能量《信報》

  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炮火局部連天,焦慮不安,大眾無心消費促生產,似是世間常態,經濟下行,傳统古典與自由經濟學學派的講述,衰退,復甦,興旺的自我調節周期,經已被愈益猖獗,肆無忌憚的政治集團,以政治全覆蓋的干預,幾乎破壞至盡。各地政府施政確是艱難,政局難穩,就算穩定,經濟再尋景氣,一點也不容易。 但教育還是要堅執樂觀奮鬥,辦法會比困難多的信念,事情不容易辦,卻不代表最终辦不成。看得出,是届特區政府是著全力拼經濟,且要加大社會安全稳定;以全速全力,全方位想方設法「走出去,請入來」推銷香港,政府官員频繁外出訪問,家族辦公室在港設立投資辦公室,創造連埸盛事吸納四方遊人,起動高才移民計劃等,總的目標是搶人才、提振經濟,不作他想,究竟成效如何,還有待歸納客觀的科學與時間的驗證。自家努力,還要看周遭對手是否更努力,自家「噱頭」多,別人的招攬手法是否更靈活多變。 長遠而言,國與國,城市與城市的政,社,經的總體競爭力,泉源還是在自身的教育,固本培元。未知下周的特首施政報告,落墨教育的究有多少。在如今經濟欲振乏力的勢態下,在政局動盪的警示下,學界若然要求再增撥更多資源,無疑是不切實際。因此,筆者期望在下周的特首施政教育部份,能提供增加香港學界的安全感,團結精神,以及向心力,從而釋放學界的教學能量的善政。篇幅所限,現舉筆者與所屬教育團體執委共議的三點以及其餘。 首先,適齡學童人口持續全線下降,是世界性的趨勢,香港的教育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區政府是否能夠訂立因時制宜、因勢利便的政策,將危機變為轉機。在主流的官津補的中、小學開班及停辦的門檻上,教育局根據學校所在區域的具體情況進行適度調整。例如,中學的開班人數可以從目前要求的 25 人降至 23 人,小學則可從 23 [...]

By |2024-10-14T14:45:15+08:002024 年 10 月 12 日|教評資訊|0 條評論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