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炮火局部連天,焦慮不安,大眾無心消費促生產,似是世間常態,經濟下行,傳统古典與自由經濟學學派的講述,衰退,復甦,興旺的自我調節周期,經已被愈益猖獗,肆無忌憚的政治集團,以政治全覆蓋的干預,幾乎破壞至盡。各地政府施政確是艱難,政局難穩,就算穩定,經濟再尋景氣,一點也不容易。
但教育還是要堅執樂觀奮鬥,辦法會比困難多的信念,事情不容易辦,卻不代表最终辦不成。看得出,是届特區政府是著全力拼經濟,且要加大社會安全稳定;以全速全力,全方位想方設法「走出去,請入來」推銷香港,政府官員频繁外出訪問,家族辦公室在港設立投資辦公室,創造連埸盛事吸納四方遊人,起動高才移民計劃等,總的目標是搶人才、提振經濟,不作他想,究竟成效如何,還有待歸納客觀的科學與時間的驗證。自家努力,還要看周遭對手是否更努力,自家「噱頭」多,別人的招攬手法是否更靈活多變。
長遠而言,國與國,城市與城市的政,社,經的總體競爭力,泉源還是在自身的教育,固本培元。未知下周的特首施政報告,落墨教育的究有多少。在如今經濟欲振乏力的勢態下,在政局動盪的警示下,學界若然要求再增撥更多資源,無疑是不切實際。因此,筆者期望在下周的特首施政教育部份,能提供增加香港學界的安全感,團結精神,以及向心力,從而釋放學界的教學能量的善政。篇幅所限,現舉筆者與所屬教育團體執委共議的三點以及其餘。
首先,適齡學童人口持續全線下降,是世界性的趨勢,香港的教育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區政府是否能夠訂立因時制宜、因勢利便的政策,將危機變為轉機。在主流的官津補的中、小學開班及停辦的門檻上,教育局根據學校所在區域的具體情況進行適度調整。例如,中學的開班人數可以從目前要求的 25 人降至 23 人,小學則可從 23 人降至 21 人,停辦門檻也可相應從 16人降至 14 人。不要輕看這兩人的彈性,這是辦學團體、教師、家長多贏局面的創造,這也增加教育持份者對政府的向心!
政府有潛力並有志氣公告,香港致力要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各間大學放寬外來生的容額,這是對頭的政策,但目前中小學及幼稚園對非香港居民的收生政策依然嚴格,「無證免問」,這對香港的國際化發展構成了一定的限制。為何不可由教育局與保安局等政府部門合作,設立中小學及幼稚園的「學生簽證」制度,允許非香港居民的學童在港就讀公營學校,並通過繳納全額學費的方式進行學習。事實上,內地乃至東南亞的華人社會對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教育,嚮往者不在少數。培育人才與創造錢財是相生卻不相剋。
再者,要有「開設高中「中國歷史與文化」獨立必修科(免公開試)」的政策。國家對中華歷史優秀傳统文化的承傳,十分重視。在香港學校教育體系體制裡,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教育的全線重視,是回應中央政府提倡堅持「四個自信」(理論,道路,制度,文化),當中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歷史與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身份與價值認同。香港特區政府於2019年開始在初中階段,設立中史獨立必修科,這是重要的正確一步。然而,礙於在高中階段已設有四科獨立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致使初中學生升讀高中後,修讀選修中史科的考生人數急降,目前,約十位考生方有一位選修選考中史,情况必須改善。因此,儘快在高中階段開設「中國歷史與文化」科,該科為必修卻不用公開試,每星期只需設一節課,由教局設定課程大綱,容許各校以校本,校情,以及多元專题,進行學習,務求讓每位高中生都可連續三年,名正言順,继續接受本國歷史與文化的研習與薰陶,增強文化情感與國家認同於向心力,不可輕視。
最後,特區政府要啟動AI教育政策,「人文精神與科學創新」是教育發展兩根本支柱,是公民質素提升,以及社會競爭力的保證。2024年全國兩會舉行期間,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提出「未來要培養一大批具有數字素養的教師,加強我們在教師隊伍的建設,把AI技術深入到教育教學,管理全過程全環節來研究它的有效性和適應性,讓學生青年一代更加主動的學,讓教師更加創造性的教。」究竟香港特區政府有無將AI的基礎概念,如AI生成模型應用、編程、數據分析以及AI倫理等納入課程,從而培養學生對AI的初步認識和興趣。對於高中學生,則應提供更高級的DSE AI選修課程,如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並與業界合作,確保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前瞻性。此外,鼓勵學生參與AI競賽和項目,以培養其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大學應與業界合作,設立聯合研究中心或實習項目,為學生提供實際的AI應用經驗,並推動AI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例如可以設立AI+金融、AI+醫療、AI+法律等跨學科, 專業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的複合型人才。總的是,政府政策主導,鼓足力量鼓勵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雙結合,從而將香港教育的AI認知與能力加速提升,這顯然是重要的教育政策。
四十多年前,國家經濟狀況是一窮二白,但「改革開放」政策對頭,政府與民間努力,加勁打拼,結果造就四十多年以來的國家綜合能力的全面上升,善政,能量之大,難以計量。

教育評議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