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篇 留住、吸引,培育人才 – 信報 (2022-05-21)

近日,中、小學界朋友網上熱傳一則招生廣告,引起熱議。事出有因,一所歷史悠久、公開考試成績持續出眾、校風淳樸,以及學生的精神面貌屢屢受外人稱讚、每年小一及中一的入學申請簡介會於學校舉行時,報名出席的家長必然擠爆禮堂、疫情期間網報的同樣是網上絡繹不絕,優秀的學童都夢寐以求進入該校就讀,如此一條龍的中、小學,緣何還要登招生廣告?

特別要再一提的是,這廣告是招收插班生,內裏提示:小學部小三至小五有空缺;中學部中二至中五的本港 DSE 課程,國際文憑 IB 課程的中四預備班及中五國際文憑班,兩邊同樣要生員補充。廣告中還增設吸引插班生的說明,既有學費減免計劃,不設名額上限,又有中二或以上學生的住宿可供申請。

必須正視移民潮問題

優秀的學生及其背後的家長,在這兩年的移民、移居潮流衝擊下,嚷着要蟬過別枝,這是個體自由的選擇,天要落雨,娘要嫁人,當下無怨無悔,究竟離開香港的未來,是自由光明一片,一去不返,抑或是他日走上窮途末路,再度轉折而回,還看個體修為修行,以及時代巨輪是如何推動。歷史要驗證,前景是一路向西無敵,抑或東方之路才是美好。

作為一條龍的出色的本港直資中學,擇優而育而教,自有其獨特發展的辦學使命,面對現時的移民移居潮而流失優質學生,能夠放下名校無敵的孤高,花費刊登招插班生廣告,這是積極回應社會形勢、有作為的應變方法。

按着自身辦學的積存優秀基礎及實力,再附加「請入來」的「學費減免」,以及「中二以上學生可申請入宿舍」的優厚條件,相信本港、大灣區乃至海外港人子女的家長們願意或有需要回港、留港發展的,很大程度上將會讓他們悉心培育的子女,報讀這所優質的香港傳統名校,該校再度額滿亦屬預期之中。

看香港大局,這兩年的學校現場,選擇移民移居的教師及學生確實不少,這牽涉培育人才的教師與未來年輕人才扎根的兩大板塊,香港特區政府必須正視問題。

事實上,重要的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清楚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以及在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仲裁中心」、「區域智慧財產貿易中心」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四舊四新,融合坊間所言的八大中心,香港要承擔此重任,既是重大考驗與挑戰,亦是發展的大機遇,關鍵還在於政府與民間的人才與力量是否凝聚,而人才的縱深橫向出現,短期與長期的希望都在教育。而教育愈能普及均富,整個社會的希望與動力就愈大,這的確是世界的通則。

打破框框開拓新生源

2019 年社會動亂以及隨之而來的疫情橫行,對香港學校教育造成頗大的困擾,留在深圳近 3 年的港人子弟未能返港屬其中顯例,移民移居潮的衝擊亦是鐵一般的事實,但在這段艱難時間,筆者亦接觸好些案例,那就是內地的學生,有想到香港各大學念研究所的、本科的乃至中、小學及幼稚園的學生家長,仍然在探聽並有付出行動,前來香港尋求學位,在香港這國際城市念書。

問題是,香港政府各部門有沒有把握契機,發揮聯合的承接力?當社會局面完全穩定、疫情過去,通關勢必恢復之時,香港政府各部門又是否已預設激活香港的教育人才庫的政策及措施?無疑,香港早已成為國際都會,各級學校教育的成果積累,具認可國際水平,但不進則退,特區政府應打破固有框框,制定行政方便措施,以及增設大量獎學金,鼓勵內地及海外嚮往香港教育的學生,入讀香港各級學校,使得香港教育更能「大灣區化」乃至更國際化。

宜推動老師帶薪進修

不得不提的是,香港可比較的對手新加坡,或是港人仍然看重的英美,彼邦的各級學校系統是如何多元吸納外來學生,為己所用!香港各級適齡入學的學童正在全線下降,為何對願意來港就讀的各路學生仍設諸多限制?香港教育,量之不存,何來提質提效?至於育人的教師,特區政府應設置常規性撥款,推動「教師帶薪進修」,讓連續教滿 10 年,在教學事功上稱職達標的教師,能享有終身一次的一年帶薪進修。

事實上,教育觀念推陳出新,教師對香港、國家及世界一體的教學思維,有必要調整及發展。更重要的是,我們也要讓社會各界乃至年輕一代充分感受特區政府尊師重教之政風,以及發展優質教育的信心及決心。

當國家「十四五規劃」要使香港成為八大中心,候任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提出要全面提升國際競爭人才,以至於現任與候任特首聲氣相通,說香港的南部金融與北部都會區的科創,要用人文精神聯繫一體,揭開香港新篇,目標結果,始終相繫,總不能與教育脫鈎,特區回歸進入第二個 25 年,譜寫教育新篇的目標,顯然要從「留住、吸引、培育人才」三路並進!

教育評議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