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教育議題的一些看法及建議

執委會代表會晤教統局李國章局長提交文件

2006年2月20日

(一)肯定教改的良好意圖/方向,例如學生要「學會學習」,教育重點是「樂、善、勇、敢」,對學生要「一個也不能少」,替教師「拆牆鬆綁」,學校管理要完善化、制度化及有持扮者參與......。

(二)教改步伐須調適;不宜過份急速,要照顧學校的吸納能力及老師的承載力。

(三)教改需要足夠的資源(人力、經費)配套,否則會產生反效果(overload  exhausted  discontent),不利於教改的落實。教改(課改/考改)要求更多的師生互動,個別輔導,現時的教師編制遠遠追上教改需要。

(四)因應學生人口減少問題,應有長遠規劃,例如確定每班人數、每級班數等,以穩定人心。

(五)以下為一些具體建議:

 1. 極需調適的項目有:

  • 校本評核(SBA),宜暫緩推行,自願參加或削減份量/次數。
  • 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宜隔3年舉行一次,以減輕操練風氣。
  • 自評與外評(SSR 、ESR):由4年一次改為8年一次,(亟需支援者例外)。設立有前綫教師代表在內的檢討評核委員會。
  • 教學語言政策:設定條件,容許初中校內分班分流。
  • 教師語文基準:體恤老師處境,接受學校申請,把達標期限推遲1至2年。

    2.極需確定的項目有:

  • 每級班數:中學由06年度9月中一起,基本上開設4班,逐步遞進至高中(即全校24班,較現存主流的29或31班少5至7班)。
  • 每班人數:由現時的40人(中學)在3至5年內減至30人,即逐步邁向「中班制」。
  • 提高每班教師編制:由現時的1:2(中學)提高到1:2.2;及1:1.4(小學)到1:1.8,讓學校有足夠人手進行分組教學,及減少教節。

     3.其他待處理的項目:

  • 國史教學:確保中學生有足夠而基本的國史學習機會,現時初中綜合人文、中西史結合或通識科的發展趨勢,導致中史科萎縮,令國史教育邊緣化,對學生理解祖國,提高愛國意識不利。
  • 優質教育基金:全面檢討優質教育基金成效,重新定位,可轉化為「優化教改基金委員會」,更聚焦地支援學校推行教改。
  • 資源投放模式:同意部份經費予學校自由運用,但亦需將部份常規化(例如教師編制),否則教改難以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