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六學位的數量供求、質素與定位:評論及建議

教育評議會 八月

(一)        中五會考放榜後,大量學生申請報讀中六學位,但由於學位有限,失望者眾。雖然政府推出「毅進計劃」及副學位先修課程,但大多數會考成績中上水平的學生仍以中六學位為首選。教育署已明言今年不會增加中六學位,但明年這個問題仍會出現,究竟應如何面對?

(二)        政府不擬增設中六學位,理由是中六課程為大學作預備,而大學學位短期內未能增加,為免大部份中六學生希望落空,故此中六學位不會增加。我們的意見是中六本身具備獨立的價值,而非只屬大學預科課程,接受中六兩年的教育,有助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培育領導能力及磨煉待人處事態度。中六畢業後無論升學或就業,其能力與表現皆比中五畢業生優勝,可對社會作出更大貢獻。同時,中六畢業的出路,除升讀大學,也可入讀副學士課程及高級文憑課程,在大學學位不增加的情況下,學生也有其他出路,不致有太大失望。

(三)        高中學院的出現,主要目的是照顧一些原先未能獲配資助中四學位的學生。當高中學院有本身的中五畢業生時,中六學位也首先要照顧原校生的,所以對紓緩中六學位不足情況幫助不大。同時,高中學院的課程有其獨特色,例如偏向科技或實用,未必符合其他學校中五畢業生的需求。

(四)        當局如在政府及資助學校適量地增加中六學位,便意味著資源的增加,但考慮到社會對高學歷者的需求,學生對升讀的渴望,以及整體社會人才素質的提昇,這筆支出仍是值得的(可視作教育投資)。同時,中六教育制度也應作出調整以作配合,包括:

(1)     在長期會考成績優異的中學增設中六學位,使學生有較多機會在原校就讀,不用奔波到他校尋覓學位,而且不用花時間適應其他學校。

(2)     部份中學可能沒有足夠空置課程擴班,教署可用以下方法解決:

(a)     將目前資助則例規定的每班中六有30人及兩位教師,改為以15名學生配一位教師,每班人數不設上限,藉以鼓勵學校多收中六學生,此舉可大量增加中六學位而不必建校。例如原來收兩班共60人的學校,可收75至90人,從而增加一至兩名教師。鑑於大部份中六科目都是分組上課,同時校方也可運用「大班講授,小班導修」方式安排,所以此方案是行得通的。

(b)    現時新設中學(包括直資學校),即使大量課室空置也未獲批開辦中六。建議在這些發展中學校提早開設中六,自能幫助紓緩課室不足以應付中六學位增加的問題。

(3)     中六學位以理科需求較殷切。教育署可全面評估不同科組的實際需求,而核批學校開設相應科組,以免出現錯配情況。

(4)     當有更多學生升讀中六時,中六課程必須作出調整,學校應提供更多學科組合(包括範圍及程度,例如開設更多ASL課程),增加開發學生多元能力的課程,提供通識必修科目及社會服務培育活動,以切合不同程度及性向的學生的需要。個別學校更應改變集中開設AL課程的做法。由於學校開設中六課程會獲配較高中更多的資源,學校應按「學生為本」原則,以更大靈活性去調整課程。

(五)        中六學位問題的出現,亦帶出另一現象。長期以來,文科平均會考成績一直遠遜理科,究竟原因何在?成績優異學生集中於理科班?會考評分制出現問題?等等,亦應一併檢討,我們認為修讀文科的學生也有優異份子,但在目前制度下,卻得不到公平對待,這問題是時候予以檢視。

(六)        教統會教改報告提出中學六年,大學四年制的建議,現正進行具體方案的構思,我們希望是項工作盡速完成,令學生有一清晰而多元的高中課程,而上述因中六學位不足而出現的問題亦能迎刃而解(因屆時所有高中生均有機會升讀中六或相類程度的副學士先修/文憑課程)。在構思新高中方案期間,以下事項應一併考慮及作出決定:新高中課程的理念與意義;課程的內容及範圍;多元評估模式;大學收生機制(如擴大學校推薦計劃);副學士先修課程與專業文憑課程的關係;高中課程與前兩者的資助形式等。